1 2 3 4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扫一扫,直接在微信上打开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汕头创新战略载体催生振兴跨越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4/03/19  浏览次数:3056次
 

   记者调研了解到,汕头新一届领导班子直面新形势新挑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在全面落实中央、省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的同时,积极重构特区、区位、侨台等多方优势,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创新战略发展载体,凝聚“新动能”,初步形成振兴跨越发展新格局。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

   与深圳、珠海、厦门一起成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的汕头,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加快发展任务繁重。突出表现在人地矛盾和资源制约瓶颈突出:全市人口密度达2565人/平方公里,为全省的4.4倍、全国的18.3倍;但经济堆头不够大,人均GDP不到广东的1/2,只相当于全国的2/3左右,城市地位尴尬。

   "在特区政策弱化和周边城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下,汕头面临挑战可以说前所未有。”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说,但前些年汕头发展速度慢一些并不完全是坏事,这意味着未来有创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继特区全域化后,一方面,去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汕头新的战略定位——创新型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这非常切合汕头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党中央不久前作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决策,汕头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发挥独特作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和新起点。“多方面因素叠加,汕头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

   陈茂辉认为,除了特区这一名片外,汕头还有着区位、侨台、民营、海洋等诸多优势,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比如,汕头是因港而兴的城市,但在几个特区当中,汕头的港口明显落后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深水港及疏运配套建设滞后于近年来航运业的迅猛发展,优势慢慢地退化了。”放眼粤东,虽然周边城市发展迅速,但汕头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还没被取代,特别在商贸、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依然是粤东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比如银行存款,去年汕头有260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600多亿元,明显超过粤东其他兄弟城市。

   “但在当下,不发展、慢发展都意味着后退,我们只有拿出不甘人后的斗志,抢抓机遇、求真务实,鼓足干劲、奋起直追,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跨越。”陈茂辉说。

以“五大工程”为抓手 创新发展战略载体

   陈茂辉说,新一届汕头市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容提质为重点,以规划建设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引领,以建设阳光、法治、服务政府为保障,实现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只要进一步弘扬特区精神,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汕头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记者调研了解到,处于新发展阶段的汕头正在系统推进以下五大战略工程:

   一是重构“大交通框架”工程,弥补前些年交通建设滞后导致区位被边缘化的“短板”,全力打通对内对外通道,延伸经济腹地,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当前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汕头全市上下的共识。”汕头市副市长李耿坚说,当前汕头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高速公路、高铁、深水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总共50项投资1044亿元。其中在深水港建设方面,正加快广澳深水港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0万吨级航道等项目建设,打造亿吨深水大港。

   二是推进“改革发展战略平台”工程,扎实推进海湾新区特别是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为落实中央“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供战略支撑。

   陈茂辉说,汕头海湾新区规划建设面积480平方公里,其突出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门户、粤东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在其核心区划出3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力争在我国吸引华侨资本、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构筑“华侨经济门户,世界潮人之都”。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非常契合中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决策,汕头有责任也有能力这一战略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陈茂辉说,汕头作为特区、港口城市、著名侨乡,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联系。特别是在东盟、港澳台拥有巨大的华侨资源和潮商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合作各方的经贸、文化往来。

   该新区2013年11月获省政府审议通过并铺开建设大幕。去年底前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共23项,总投资290.31亿元。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事宜已呈请省政府上报国务院。

   三是推进“区域性大城市”工程,实施“北优、南拓、东扩、西联”战略,拉开以“一湾两岸”为核心的大城市发展框架,引领建设汕潮揭城市群。

   “北优”,实现北部主城区“优二进三”,重点建设珠港新城和粤东物流新城,打造粤东地区金融商贸和潮商总部基地。“南拓”,与中信集团合作开发建设濠江新城。濠江区委书记林广华说,濠江区坚持规划先行,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土地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加紧推进,“ 濠江新城由中信集团投资500多亿元进行综合开发运营,拟覆盖整个濠江区,可望成为未来濠江发展的制高点”。“东扩”,与中交集团合作建设东海岸新城,基本完成约20平方公里的围海造地工程。“西联”,向西主动联接潮州、揭阳,与国家开发银行和深圳潮商投资集团合作,建设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国际湿地保护区于一体的西部生态智慧新城。

   四是推进“产城融合”工程,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做大经济堆头。

   汕头现已形成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印刷包装、机械装备等17个产业集群,已有国内上市企业21家。去年以来,汕头大力实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提速、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海洋综合开发“四大产业计划”和100家骨干企业做强做大、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发展等“五个100”工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搞好园区总体规划,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振兴发展“核心引擎”。

   五是推进“软实力”工程,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营造宜商宜居环境,为大发展做好配套支撑。

   汕头大刀阔斧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如运用特区立法权,去年5月出台全国首个预防腐败地方法规,将预防腐败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全省率先建设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为巩固区域文教卫中心的地位,汕头正高标准建设一大批文化地标,如小公园、侨批文物馆、潮人码头、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等,以文化凝聚建设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去年,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签约落户,今年全国招生,并加快建设其工业创新中心和其他配套设施。在现有6家三甲医院基础上,还筹建3家大型三甲医院。

催生“三大效应”初显“大振兴”新局

   汕头市长郑人豪说,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创新求变、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投资汕头、看好汕头,海内外潮商更加关注家乡,纷纷回归投资汕头、反哺汕头。

   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汕头新的发展态势正催生区位重构、央企集聚、合力凝聚等“三大效应”:

   一是区位重构效应,未来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随着当前一大批事关汕头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大交通框架将进一步成熟,将重新成为赣东南、闽西南乃至更广大内陆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货物进出口岸。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最近调研认为,汕头拥有良好的区位和后发优势,随着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完善,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二是央企集聚效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当前,汕头一改过去“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产业格局,一批由央企主导、带动全局的大项目正加紧集聚。如东方锆业与中核集团合作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中国锆城”;引进中国航天集团打造中国卫星民用化南方产业基地;依托5条国际海底光缆在汕头登陆的优势,与国家互联网安全认证中心、世纪互联数据中心合作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国移动投资45亿元建设的粤东区域生产中心已经落成;引进香港中航技术设备公司,依托原汕头机场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与中船重工和广新集团合作,建设游艇船舶产业园区。

   三是合力凝聚效应,海内外潮人回乡反哺、投资热情高涨。汕头人外出经商数量庞大,故有“本地一个汕头、国内一个汕头、海外一个汕头”的说法。当前,外出潮人对汕头未来寄予殷切期望。汕头潮阳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仅两年,就募集到资金20.8亿元,涉及公益项目306个,区委书记陈新造说,“这不仅创造了反哺工程的‘潮阳奇迹’,这些项目的实施还有效优化了潮阳的投资环境和民生现状,更激发了全体潮阳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中央政研室经济局局长吴新力调研后说,对汕头积极有为、超前谋划、蓄势待发的发展态势和整体氛围印象深刻。“汕头具有加快发展的深厚基础、优良传统和优势条件,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契合中央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需求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可进一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全市上下求新、求变、求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充满信心。”郑人豪说。

(摘自新华社广东分社今年第6期《高层参阅》)

(责任编辑:郑钟展)

发表日期:2014年3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4 汕头市嘉盛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